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视频监控 >
硬盘录像机双网口有哪些作用?如何使用?
双网口录像机有哪些作用?录像机的双网口功能在多种类型的环境中需要用到,例如监控要接入两个不同网段设备、内外网、专线接入公安网、企业内网和监控网连接、冗余链路保障监控稳定、等等,都需要双网口来支撑。本期我们来了解下这方面的内容。
双网口NVR的工作模式双网口NVR一共有三种工作模式,如下:
1、多址设定
两张网卡参数相互独立,网卡独立工作。
2、容错模式
两张网卡使用相同的IP 地址,当一块网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系统启用备份网卡来保证系统的网络工作正常。
3、 端口聚合
两张网卡使用相同的IP 地址,将录像机的两个网口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物理端口,聚合后可以增加带宽;同时,两个网口之间彼此动态备份,提高连接可靠性。
其中,关于多址设定与容错模式在项目中使用的比较多,我们来重点了解下这两种模式的使用方法。
一、多址设定模式(连接多网段)
用途一、连接两个不同网段
摄像机数量较多时,需要分多个网段进行管理,两个网口可分别配置不同网段的IP地址,接入对应网段的摄像机。
配置方法:将NVR的工作模式设置为“多址设定”,分别选择网卡LAN1、LAN2设置对应网络参数:
在录像机主菜单-【系统配置】-【网络配置】-【基本配置】将工作模式改成多址设定,网卡选择LAN1,设置录像主机IP为192.168.1.100,因为LAN1是连接路由器,外网访问的,因此默认选择LAN1。
摄像头的交换机接到录像主机的LAN2口,网卡选择LAN2,设置录像主机LAN2的IP地址为192.168.0.100。
录像主机有两个IP,LAN1是用来连接外网,远程访问;LAN2是用来添加同网段的摄像头,然后再通道管理-IP通道管理里面添加摄像头,这样就能实现添加不同网段的摄像头。
用途二、监控和办公网络隔离
监控网络与办公网络需要隔离开的环境中,在保障内网监控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双网口可以实现办公网络访问监控画面。
配置方法与上述应用1相同,注意默认路由选择连接办公网络的LAN口。
用途三、接入公安专网
双网口NVR分别连接监控内网和公安专线,通过GB28181接入平台,这个很多公共监控项目中经常会用到,例如智慧工地、平安乡村、明厨亮灶等项目,都需要通过公网或专线将监控对接到平台中,完成公安网接入,我们一般指的就是国标GB28181平台。
配置方法与上述应用1相同,注意默认路由选择连接专网的LAN口。
例如海康的平台接入:
二、容错方式
除了上面的多址设定模式的一些用途外,双网口录像机还有容错方式用的也比较多,两个千兆网口可以直接连接局域网任意交换机,正常情况下,所有数据流量均通过主网卡传输,备份链路空载。当主网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系统自动启用备份网卡,确保监控系统稳定运行。
两张网卡使用相同的IP地址,选择“主网卡”,可选择LAN1或LAN2为主网卡,当一块网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系统启用备份网卡来保证系统的网络工作正常。
当然还有一些双网口录像机有端口聚合模式,可以进行端口汇聚的交换机连接。
随机图文
你真的知道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之前的区别吗?
几乎每个网络都有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这三种基本设备,因此这三种设备对于网络而言非常重要,都不能被忽略。本文中将带你剖析这三种设备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交换机——桥接网络设备 在局域网(LAN)中,交换机类似于城市中的立交桥,它的主要功能是桥接其他网络设备(路由器、防火墙和无线接入点),并连接客户端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摄像机和IP打印机)。【品至看点】Intel要推CPU氪金,离职倾向分析专利被曝光!
1、深信服 “ 离职倾向分析 ” 专利曝光:能通过公司网络监控员工上网行为 ( 新浪科技 ) 近日有网友曝出自己在投递简历后被裁,他怀疑信息被深信服公司提供的一项名为 “ 离职倾向分析 ” 的服务监控。深信服销售人员称,该公司产品提供这项服务,能帮助管理者判断出具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员工的网络行为都有安防人必看!为什么H.265可以如此节省!
为什么要选H.265? H.265相较于H.264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优势,那么H.265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深入了解H.265优势之前先说点题外话——交换机的实际带宽,在这之前大家首先要有这种意识——监控永远不会是一个或者几个监控设备的独立存在,更多的是以一种系统的概念呈现给大家,作为拥有视频采集、视频传输、视频呈现甚至与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入围名单公示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5G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积极引导5G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着力推动5G与教育深度融合。经过自主申报、地方推荐和专家评审,2022年1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与教育部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