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专家解读 - 品至安防-方案下载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新闻 >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专家解读

2022-01-04 22:31:33583人已围观 0


智能制造如何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来了

——————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门于12月28日,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28日工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称,《规划》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即“两步走、四大任务、六个行动、四项措施”。





工信部举行发布会解读《“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信部供图



“两步走”是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四大任务”是指:一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三是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六个行动”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



“四项措施”分别是: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开放合作。



《规划》中对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做出具体的部署,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称,《规划》专门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推动“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实践的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推广路径。



“例如在打造智能车间上,覆盖加工、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强化标准作业、可视管控、精准配送、最优库存,打造一批智能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汪宏称。



《规划》中还提到“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对此分析,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制造、特征是智能。智能只是手段、工具,即使再先进的智能,也需要融入制造实体才能发挥效能,否则智能只会是空中楼阁。当然,若没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强力支撑,制造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大幅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李培根还表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艺和装备,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要落脚在制造上,而制造又要基于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数据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发展智能制造,数据是基础,数据是血液,要特别关注数字孪生技术和理念的应用。


权威专家解读《“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徐洪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规划》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纲领性文件,其制定的一大原则就是注重实施性、可落地,将真正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的升级,从任务、路径等多维度给出了发展指引。


徐洪海强调,《规划》是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主要抓手。他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只有切实落地到制造业,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带来高质量发展。因此,《规划》将提升全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使得国民经济“科技含量”更足。


  • 纲领性文件注重可实施、可落地


“这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规划,阐明了如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规划》出台的意义,徐洪海言简意赅。


其中,2025年的主要目标分为三部分:第一,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第二,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三,基础支撑更加坚实,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不仅具有纲领性,还具有可操作性。”徐洪海介绍,《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在可实施、可落地的大原则下,专家委员会在回顾了“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以制造本质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具体目标、四大重点任务、六大行动,给各地制定自己的产业规划以明确的指引。


《规划》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并鼓励区域联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集成电路等产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发展”特征。《规划》提出区域性概念,更有助于细分产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有助于先进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


  • 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主抓手”


“收到大红包,作为制造业类公司,知道劲该往哪儿使。”三丰智能监事会主席柯国庆告诉记者,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白热化、迈向智能化的态势下,《规划》出台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景气度不断提升。


毫无疑问,装备制造业、工业软件产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工具类”智能制造产业率先受益。但在徐洪海看来,《规划》不仅仅是给制造业“发红包”,这是国民经济、全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抓手。


徐洪海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只有切实落地到制造业,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带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将提升各行各业全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


“半导体装备制造业是《规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整个智能制造的间接推动者。”对此,芯源微董事长宗润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装备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交期长,背后一大原因就是传感器、机械手等零部件交期延长了。智能制造可以有效缩短各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


对此,有制造业人士表示,智能制造是科技革命、产业升级转型形成的新业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那些率先采用新技术、实施智能制造的公司,或将取得行业领先优势。


《规划》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徐洪海介绍,在整个制造业中,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承担了零部件等核心环节的制造,《规划》不仅给中小企业指出了具体的任务和发展路径,还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和“专精特新”计划实施。


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依托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等服务。



附政策全文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 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 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为贯 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编制 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 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 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 50%,主营业务 收入超 10 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 40 余家。支撑体系逐 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 285 项, 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28 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 互联网平台近 80 个。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 效率平均提高 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 35%、产品不良 品率平均降低 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 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 式新业态。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 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 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 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 1了历史机遇。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 趋复杂,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大国战略博弈进一步 聚焦制造业,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 战略 2030”、日本“社会 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 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制造业供给与市场 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 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 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 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 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 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 2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 同、智能化变革,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 设、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 支撑,加强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 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联合体,开展技 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强化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 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作用,营 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坚持融合发展。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 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智能制 造水平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坚持安全可控。强化底线思维,将安全可控贯穿智能制造 创新发展全过程。加强安全风险研判与应对,加快提升智能制 造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保障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产 业链供应链风险,实现发展与安全相统一。


坚持系统推进。聚焦新阶段新要求,立足我国实际,统筹 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 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企业积极性, 3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三)发展路径和目标


“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 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 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 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 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 2035 年,规模以上制 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 智能化。


2025 年的主要目标是: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 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 500 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 示范工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能源资源利用 率等显著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


——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 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 70%和 50%。培育 150 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 方案供应商。


——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 共服务平台。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 施,完成 200 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 120 个以 4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 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 续提升创新效能。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 制造全过程,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 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 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 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


加速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 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 仿真、分析优化等技术。


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围绕关键工艺、工业母机、数字 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 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载体。鼓励研发机构 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 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 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


专栏 1 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


01 关键核心技术 突破产品优化设计与全流程仿真、基于机理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建模、多目标 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近净成形、分子级物性表征 等先进工艺技术;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基于人机协作的生产过程优化、 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质量在线精密检测、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装备故 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全流程智能决策、 供应链协同优化等共性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 在典型行业质量检测、过程控制、工艺优化、计划调度、设备运维、管理决 策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


02 系统集成技术 开发基于信息模型和标准接口的可复用数据集成技术;制造装备、产品设计 软件、管控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等之间的业务互联技术;面向产业链供应链 协同的包含订单、质量、生产实绩等内容的企业信息交互技术;公有云、混 合云和边云协同的灵活云化部署技术;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 全过程的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基于模型的价值流分析和优化技术。


(二)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 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 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 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推行精 益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 人机协作和分析优化,建设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制 造,打造智慧供应链。鼓励各地方、行业开展多场景、多层级 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 共享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专栏 2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


01 智能场景

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 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探索形成一 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虚拟/增强/混合现实(XR)+”等智能场景。


02 智能车间

覆盖加工、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 环节数字化连接,强化标准作业、可视管控、精准配送、最优库存,打造一 批智能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


03 智能工厂

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 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强化精益生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 推动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管理 优化和自主决策。


04 智慧供应链

面向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电力装备、医疗装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等行业,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水平 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 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 工程,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 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 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 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依托数 字化服务商,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等服务。


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 料、消费品等领域细分行业特点和痛点,制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 7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 过程智能化。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加快数据、标准和解决 方案深化应用。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活动,总结推广 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


专栏3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


01 装备制造领域

满足提高产品可靠性和高端化发展等需要,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 产线以及新技术与工艺结合的模块化生产单元;建设基于精益生产、柔性生 产的智能车间和工厂;大力发展数字化设计、远程运维服务、个性化定制等 模式。


02 电子信息领域

满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缩短研制周期等需要,建立复杂电磁环境下 的企业通信网络和主动安全防护系统,实现企业内数据可靠传输;推进电子 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的集成应用;开发智能检测设备与产 品一体化测试平台;建设智能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生产经营决策系统。


03 原材料领域

满足安全生产、降耗减碳、提质降本等需要,实施大集团统一管理下的多基 地协同制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工艺流程优化、工序动态协同、 资源高效配置和智慧决策支持;针对民爆、矿山、危化品等危险性较大企业 推广少人无人作业,实施安全一体化监控;实施大型制造设备健康监测和远 程运维,保证流程安全运行;打造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全产业链 优化。


04 消费品领域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大力推广面向工序的专 用制造装备和专用机器人;支持供应链协同和用户交互平台建设,发展大规 模定制;促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建设。


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地方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探 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推动跨地区开展智能制 造关键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鼓励地方、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 案,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 先行区,打造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 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三)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 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 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 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 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 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 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 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 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 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推动工业 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 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展安全可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


专栏 5 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


01 研发设计类软件

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 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流程工艺仿真、电子设计自 动化(EDA)、产品数据管理(PDM)等。


02 生产制造类软件

开发制造执行系统(ME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APS)、工厂物料配送管 控系统(TMS)、能源管理系统(EMS)、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软件(PHM)、 运维综合保障管理(MRO)、安全管理系统、环境和碳排放管理系统等。


03 经营管理类软件

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CRM)、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系统(QMS)、资产绩 效管理系统(APM)等。


04 控制执行类软件

开发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软件、组态编程软件等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 开发环境。


05 行业专用软件

开发面向特定行业、特定环节的模型库、工艺库等基础知识库,面向石化、 冶金等行业的全流程一体化优化软件,面向大型装备的设计/生产/运维一体 化平台软件,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管控平台软件等。


06 新型软件

开发工业 APP、云化软件、云原生软件等。

着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 商与用户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工艺、装备、软件、 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 解决方案。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开发轻量化、易维护、 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 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


(四)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计量、标准、信息基础 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 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 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在智 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 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加快标准的贯 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积极参 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 同步发展。


专栏 6 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


01 标准体系建设

定期修订《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设纺织、石化、建材、汽 车、航空、船舶、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家电、食品、钢铁、有色金属、 新能源等细分领域的行业应用标准体系。


02 标准研制

加大标准试验验证力度,推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 系统可靠性、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等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 订,满足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开展行业应用标准研制。


03 标准推广应用

围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新模式应用、供应链协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 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协调配套 的标准群,推进试点成果在中小企业和同行业企业的应用。


04 标准国际合作

继续加强中德智能制造/工业 4.0 标准合作,拓展中日、中英等合作,积极参 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持续提升中国方案在国际标准中的贡献度,深化双边、 多边标准化交流机制,形成一批标准化成果。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 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 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 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 用。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 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工业数 据处理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 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加强安全保障。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同步推进网 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功能安全,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实施 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 12任。完善国家、地方、企业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跨 境传输备案与监管机制。建立符合政策标准要求的技术防护体 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务机构,加大网络安全技术产 品推广应用,提升诊断、咨询、设计、实施等服务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紧 缺人才需求目录,研究制定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标准。依托高技 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加强应届毕业 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 业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探索中国特 色学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现代产 业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 置,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开 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实施智能制造 工程,深入开展技术攻关、装备创新、示范应用、标准化、人 才培养等。加强央地协作,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 引导各类社会资源聚集,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智 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智库作用, 开展智能制造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鼓励企业结合自 身实际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 作。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 装备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鼓励国家相关产业基 金、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资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 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长期贷款支 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 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鼓励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 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平台,支持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和现有服务机构提升检验检测、 咨询诊断、计量测试、安全评估、培训推广等服务能力。制定 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服务 网络。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制造能力 成熟度评估,研究发布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指数。


(四)深化开放合作。


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 的交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人才等合作。鼓励跨国公 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华建设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示范工厂、 培训中心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 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依托共 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 关系协定(RCEP)等,鼓励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 决方案“走出去”。


五、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各有 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点任 务落实。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信息 反馈工作。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 动规划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各地方、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 智能制造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 1437 篇文章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